GBT36507-2018_365bet开户平台_APPBET365
又见东川,已不是那个东川。
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,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为13.3%,有灾害性泥石流沟100多条,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%;
曾被誉为“天南铜都”,也是我国第一个因矿产资源枯竭、经济发展滞后而降级的城市......
如今,这里成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的缩影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昆明市东川区实现从满目疮痍到青山绿岭、从沙砾密布到瓜果飘香的巨变,森林覆盖率升至2021年的41.35%。
让我们走进东川,一起去探寻这片山河的绿色蝶变。
泥石流沟的新生
长约138公里的小江是东川的“母亲河”、金沙江一级支流。流经东川境内仅90余公里,多达107条泥石流沟渠分布两岸。
历史悠久的铜矿开采成就了东川,但长期伐薪炼铜也导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,泥石流犹如“座座山头走蛟龙,条条沟口吹喇叭”,还造成山区土地荒漠化。
面对泥石流之苦,东川人民并不屈服,从20世纪70年代起把工程治理和生物措施相结合,总结出稳、拦、排的泥石流治理“东川模式”。
在蒋家沟的河床上,一道5米多高的导流堤“箍”住了泥石流,其两侧形成了巨大反差,一侧是灰色,这是泥石流冲刷后留下的砂石;一侧是鲜亮的绿色,这是种满瓜果蔬菜的2600亩田地。
“实践证明修建导流堤来治理泥石流是可行的,有效保护了下游村庄、企业、农田和公路。”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周永贵说。
不仅是蒋家沟,在大桥河、大白泥沟,治理后的荒滩成为绿油油的良田,行道树、防护林郁郁葱葱。
治理小江就是保护长江。在拖布卡镇新店房村补味沟,一条条巨大的冲沟划开山体,有的沟口直抵小江边。
一项竣工于2021年11月的工程正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模式----柑橘树和泥石流防治相结合,曾经光秃秃的山坡已绿意盎然。
“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,实现面山绿化、群众增收。”周永贵介绍,这项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超12.45平方公里,将实现年平均拦蓄泥沙1万吨以上,每年为群众增加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。
小江大治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东川整合各类资金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.51平方公里,大片泥石流冲击滩变为耕地、林地,既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,又改善了小江流域局部生态环境。
绿色协奏曲
眼下,干热的小江河谷将迎来雨季,这是东川一年内最适宜植树的季节。
在小江两岸的山坡上,密密匝匝的新银合欢树犹如绿色长廊;在拖布卡镇格勒村,3000多个树坑已经挖好,等待树苗移植......
森林覆盖率从最低时的13.3%升至2021年的41.35%,是什么“魔法”让东川获得绿色重生?答案藏在一届届东川区委区政府的行动里,藏在干部群众手上的老茧里。
干旱是小江河谷的典型特征。这里年均降水量700多毫米,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,加之地质破碎,很多荒坡年年造林不见林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东川每年投入造林资金1000万元,以“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”的目标向绿而行,2014年还把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干部离任绿色责任审计。
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晓梅介绍,在实践中,绿化工作者发现了能适应干热河谷气候、成活率高的新银合欢树。针对干旱缺水,独特的“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”在东川应运而生,这种半月形的树坑上口大、下口小、漏斗底,能有效拦水保墒、提高树木存活率,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。
如今,在河谷种新银合欢树,在山腰种经济林果,在高山禁牧轮牧,一幅因地制宜、立体多样的生态建设画卷徐徐展开。
东川区法者林场管护着原始冷杉林、水源涵养林等在内的7万余亩森林,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。
36年来,共产党员、护林员崔双红与这片森林相伴相守。“护住这片绿色,就是守住未来。”他说。
统计显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东川共完成营造林29.91万亩,其中荒山造林12.1万亩。2019年,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荣获“全国绿化模范单位”称号。
“这几年政府实施禁牧轮牧,不仅植被变好了,麂子、獐子......也回来了,我们发展生态旅游有了底气。”带头禁牧的汤丹镇大地坡村监委会主任刘金明说。
人与青山两不负
横亘在高山峡谷的采矿遗址、运铜古道、矿山公路,是东川人抹不去的记忆。
2009年,东川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。这座城市直面现实,山河共治,逐步探索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转型之路。
曾经堆满矿渣、石头的尾矿库变成姹紫嫣红、蝶飞莺舞的花海,很多人想都不敢想。
2021年,汤丹镇在500亩的尾矿库坝体上种植马鞭草、八宝景天、长春花等,打造了小江四季花海。
“自今年五一营业以来,这里已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,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0余万元。”汤丹镇党委书记马云彪说。
矿渣上“开出”鲜艳的花、“结出”增收的果,是东川人不惧困难、心怀“诗与远方”的写照。
不仅是花海,东川热谷农业也蓬勃发展。在1000多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智能温室大棚里,无土栽培的西瓜和哈密瓜圆润饱满,每天有10多吨瓜果从这里销往各地。
这是荒滩变良田的缩影。从露天种植、钢架大棚到现在的智能温室大棚,小江西瓜见证了东川农业迭代发展。这家农业龙头企业已带动300多名群众就业,包括80多名脱贫群众。
今年4月1日,随着泰国正大集团昆明东川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扶贫项目正式投产,“下蛋的金鸡”在蒋家沟附近的河滩上“做了窝”。
“我们将带动种植、畜牧、物流、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实现多方共赢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项目企业负责人说。
2015年至2019年,东川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连续被评为良好等次,努力探索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跨越之路。
通过综合利用,汤丹镇黄水箐尾矿库的矿渣“变废为宝”,成为建材原料;
群山之间,连片的光伏电站为绿色发展“充电”、让群众收获“阳光红利”;
在斑斓绚丽的东川红土地上,羊肚菌、红托竹荪等林下产业蓬勃发展,“美丽经济”有表有里......
2019年4月,东川区宣布脱贫摘帽,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,2021年脱贫群众人均年收入10177元,同比增长14.10%。
从满目疮痍到绿染铜都,未来东川将继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咬定青山不放松,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。
(新华社昆明6月16日电)
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,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为13.3%,有灾害性泥石流沟100多条,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%;
曾被誉为“天南铜都”,也是我国第一个因矿产资源枯竭、经济发展滞后而降级的城市......
如今,这里成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的缩影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昆明市东川区实现从满目疮痍到青山绿岭、从沙砾密布到瓜果飘香的巨变,森林覆盖率升至2021年的41.35%。
让我们走进东川,一起去探寻这片山河的绿色蝶变。
泥石流沟的新生
长约138公里的小江是东川的“母亲河”、金沙江一级支流。流经东川境内仅90余公里,多达107条泥石流沟渠分布两岸。
历史悠久的铜矿开采成就了东川,但长期伐薪炼铜也导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,泥石流犹如“座座山头走蛟龙,条条沟口吹喇叭”,还造成山区土地荒漠化。
面对泥石流之苦,东川人民并不屈服,从20世纪70年代起把工程治理和生物措施相结合,总结出稳、拦、排的泥石流治理“东川模式”。
在蒋家沟的河床上,一道5米多高的导流堤“箍”住了泥石流,其两侧形成了巨大反差,一侧是灰色,这是泥石流冲刷后留下的砂石;一侧是鲜亮的绿色,这是种满瓜果蔬菜的2600亩田地。
“实践证明修建导流堤来治理泥石流是可行的,有效保护了下游村庄、企业、农田和公路。”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周永贵说。
不仅是蒋家沟,在大桥河、大白泥沟,治理后的荒滩成为绿油油的良田,行道树、防护林郁郁葱葱。
治理小江就是保护长江。在拖布卡镇新店房村补味沟,一条条巨大的冲沟划开山体,有的沟口直抵小江边。
一项竣工于2021年11月的工程正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模式----柑橘树和泥石流防治相结合,曾经光秃秃的山坡已绿意盎然。
“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,实现面山绿化、群众增收。”周永贵介绍,这项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超12.45平方公里,将实现年平均拦蓄泥沙1万吨以上,每年为群众增加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。
小江大治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东川整合各类资金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.51平方公里,大片泥石流冲击滩变为耕地、林地,既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,又改善了小江流域局部生态环境。
绿色协奏曲
眼下,干热的小江河谷将迎来雨季,这是东川一年内最适宜植树的季节。
在小江两岸的山坡上,密密匝匝的新银合欢树犹如绿色长廊;在拖布卡镇格勒村,3000多个树坑已经挖好,等待树苗移植......
森林覆盖率从最低时的13.3%升至2021年的41.35%,是什么“魔法”让东川获得绿色重生?答案藏在一届届东川区委区政府的行动里,藏在干部群众手上的老茧里。
干旱是小江河谷的典型特征。这里年均降水量700多毫米,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,加之地质破碎,很多荒坡年年造林不见林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东川每年投入造林资金1000万元,以“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”的目标向绿而行,2014年还把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干部离任绿色责任审计。
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晓梅介绍,在实践中,绿化工作者发现了能适应干热河谷气候、成活率高的新银合欢树。针对干旱缺水,独特的“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”在东川应运而生,这种半月形的树坑上口大、下口小、漏斗底,能有效拦水保墒、提高树木存活率,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。
如今,在河谷种新银合欢树,在山腰种经济林果,在高山禁牧轮牧,一幅因地制宜、立体多样的生态建设画卷徐徐展开。
东川区法者林场管护着原始冷杉林、水源涵养林等在内的7万余亩森林,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。
36年来,共产党员、护林员崔双红与这片森林相伴相守。“护住这片绿色,就是守住未来。”他说。
统计显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东川共完成营造林29.91万亩,其中荒山造林12.1万亩。2019年,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荣获“全国绿化模范单位”称号。
“这几年政府实施禁牧轮牧,不仅植被变好了,麂子、獐子......也回来了,我们发展生态旅游有了底气。”带头禁牧的汤丹镇大地坡村监委会主任刘金明说。
人与青山两不负
横亘在高山峡谷的采矿遗址、运铜古道、矿山公路,是东川人抹不去的记忆。
2009年,东川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。这座城市直面现实,山河共治,逐步探索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转型之路。
曾经堆满矿渣、石头的尾矿库变成姹紫嫣红、蝶飞莺舞的花海,很多人想都不敢想。
2021年,汤丹镇在500亩的尾矿库坝体上种植马鞭草、八宝景天、长春花等,打造了小江四季花海。
“自今年五一营业以来,这里已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,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0余万元。”汤丹镇党委书记马云彪说。
矿渣上“开出”鲜艳的花、“结出”增收的果,是东川人不惧困难、心怀“诗与远方”的写照。
不仅是花海,东川热谷农业也蓬勃发展。在1000多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智能温室大棚里,无土栽培的西瓜和哈密瓜圆润饱满,每天有10多吨瓜果从这里销往各地。
这是荒滩变良田的缩影。从露天种植、钢架大棚到现在的智能温室大棚,小江西瓜见证了东川农业迭代发展。这家农业龙头企业已带动300多名群众就业,包括80多名脱贫群众。
今年4月1日,随着泰国正大集团昆明东川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扶贫项目正式投产,“下蛋的金鸡”在蒋家沟附近的河滩上“做了窝”。
“我们将带动种植、畜牧、物流、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实现多方共赢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项目企业负责人说。
2015年至2019年,东川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连续被评为良好等次,努力探索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跨越之路。
通过综合利用,汤丹镇黄水箐尾矿库的矿渣“变废为宝”,成为建材原料;
群山之间,连片的光伏电站为绿色发展“充电”、让群众收获“阳光红利”;
在斑斓绚丽的东川红土地上,羊肚菌、红托竹荪等林下产业蓬勃发展,“美丽经济”有表有里......
2019年4月,东川区宣布脱贫摘帽,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,2021年脱贫群众人均年收入10177元,同比增长14.10%。
从满目疮痍到绿染铜都,未来东川将继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咬定青山不放松,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。
(新华社昆明6月16日电)
>>我要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