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BT36507-2018_365bet开户平台_APPBET365
GBT36507-2018_365bet开户平台_APPBET365晚报12月24日讯(通讯员钱辉)古塔,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。培元塔,便是常宁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地标,更是很多常宁人记忆深处的乡愁。
时光悠悠,宜水滔滔。宜水河从常宁穿城而过,向北流入湘江。在宜水流经培元村的一座小山坡上,伟岸的培元塔镇守河岸百余年,这座古塔被誉为常宁镇城之“宝塔”。
▲鱼尾状上翘的石质塔檐,悬风铃。
为何称之为宝塔?相传,宜水河中常有恶龙兴风作浪,给常宁人民带来水灾,为杜绝水患,一得道高僧建议,以西桥为弓,以石塔为箭,影射宜水中的南门潭,方可镇住恶龙。培元塔建成七日后,传说恶龙被射杀,河中水流如血,宜水渐趋平静。这是民间传说,无人考证,也无处可证。
▲门额阴刻楷书“培元塔”。
培元塔建成于清同治五年(公元1866年)。塔高30余米,为楼阁式砖石结构,7级8方,底边长6.14米;塔基为青石构筑,高0.86米,南面施垂带踏跺;塔身首层由花岗岩石砌成,其余六层由青砖砌成,四面设券门;正门面向西南,门额阴刻楷书“培元塔”,两侧施文曲星浮雕,上下镌莲瓣、八宝图案;东、西门额分别为:“迎紫气”“邑青口”;北门为虚门,即假门,是用青石砌成拱门形状,人无法通行,门额上方刻有“洪恩至”,与东、西门额如同,周施如意云纹、瑞兽、莲瓣、八宝、八卦等浮雕。塔中空,有石阶梯道盘旋而上,可登各层,七层施夹壁,上留一孔可攀塔顶。塔心室上圆下方,象征古代“天圆地方”之说。一、二层为方形,三至六层为棱柱形,七层为圆形;每层都有四个拱窗,四个券门,石雕飞檐。室顶砌成叠涩穹窿,各级有鱼尾状上翘的石质塔檐,悬风铃;塔顶为空心铁葫芦状顶。
▲塔身首层由花岗岩石砌成,其余六层由青砖砌成。
整座塔形制雄伟,结构精严,常宁人皆以其为故乡标志,言其“固塔山之灵气,培常邑之人文”,故常宁人才辈出,因此景点定名为“古塔培元”。为常宁城中唯存古迹,省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是谁建造了培元塔呢?唐训方(1809年--1876年),字义渠,今常宁市兰江乡人,湘军重要将领,历任襄阳知府、湖北督粮道、湖北按察使、湖北布政使、安徽巡抚、湖北巡抚、直隶布政使。就是他,“捐廉金二万”建造了培元塔。
▲隔河远望培元塔。
《同治常宁志》“卷十二·坊塔”篇的详细记载,“培元塔,城西四里罗汉石。同治五年县绅唐训方建,唐绳武、殷盘监造,塔地基张泽清捐。”志书将塔的位置、建造年代、建造人、工程师、地基提供者写得一清二楚。
唐训方为什么要在这建塔呢?《同治常宁志》记载,源于“邑治文庙前缺一火星,宜建塔以补之。”明清时期,河边建塔都是出于镇风水、防水患、作航标的目的。李元度后来在唐训方的行状中也称,唐训方在“少时闻县中科第中衰,于形势当于某方建浮图,工费毓钜,孰有能成之者。至是乃独力营造,赀逾万金。”即唐训方在少年时代听说县内科举衰败、人才较少,应建宝塔来固本培元、培养风水。但因耗资巨大,乡里一直未能实施。为此,唐训方后来不惜以一己之力独揽,“捐廉金二万”建成培元塔,从而“一以锁双江口合流之水,一以控白面石远峙之山”,以便“地势崇斯元气固,元气固斯人才兴”,热切期盼着家乡多出人才。
只是始料不及的是,唐训方这一不小心就露了财,让他背上了贪污军饷的“黑锅”!流言传开来以后,唐训方被越描越黑,有些错误认知甚至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......近年来,通过翻阅古籍古书,并没有查处唐训方有任何贪腐记录。
“廉金”,就是雍正时期皇帝特批给地方督抚们的一笔重大补贴,也叫“养廉银”。学者张宏杰曾考证,当时总督每年的“养廉银”为1.8万两白银,巡抚为每年1.5万两白银,布政使和按察使为每年1万两白银。唐训方自咸丰九年(公元1859年)至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的九年多时间里,辗转担任过湖北布政使、安徽巡抚、湖北按察使、署理湖北巡抚、直隶布政使等要职,“养廉银”可见是相当大的一笔收入。所以,唐训方捐“廉金二万两”建培元塔,并非什么难事。
▲默默地镇守在江边。
伫立宜水岸,临水听风,看残阳徐落,赏皓月当空,培元塔倒映水中,塔影历历,其情其景,是为臻美。登高远眺,滔滔宜水,巍巍古塔,构成了壮丽的画面,令人精神振奋,顿生无限自豪之情。
历史的烟尘已淡,多少风流人物,已随滚滚江水远去,惟有培元塔依然默默地镇守在江边,见证着常宁发展的历史,以百年岁月守护常宁文脉!
时光悠悠,宜水滔滔。宜水河从常宁穿城而过,向北流入湘江。在宜水流经培元村的一座小山坡上,伟岸的培元塔镇守河岸百余年,这座古塔被誉为常宁镇城之“宝塔”。
▲鱼尾状上翘的石质塔檐,悬风铃。
为何称之为宝塔?相传,宜水河中常有恶龙兴风作浪,给常宁人民带来水灾,为杜绝水患,一得道高僧建议,以西桥为弓,以石塔为箭,影射宜水中的南门潭,方可镇住恶龙。培元塔建成七日后,传说恶龙被射杀,河中水流如血,宜水渐趋平静。这是民间传说,无人考证,也无处可证。
▲门额阴刻楷书“培元塔”。
培元塔建成于清同治五年(公元1866年)。塔高30余米,为楼阁式砖石结构,7级8方,底边长6.14米;塔基为青石构筑,高0.86米,南面施垂带踏跺;塔身首层由花岗岩石砌成,其余六层由青砖砌成,四面设券门;正门面向西南,门额阴刻楷书“培元塔”,两侧施文曲星浮雕,上下镌莲瓣、八宝图案;东、西门额分别为:“迎紫气”“邑青口”;北门为虚门,即假门,是用青石砌成拱门形状,人无法通行,门额上方刻有“洪恩至”,与东、西门额如同,周施如意云纹、瑞兽、莲瓣、八宝、八卦等浮雕。塔中空,有石阶梯道盘旋而上,可登各层,七层施夹壁,上留一孔可攀塔顶。塔心室上圆下方,象征古代“天圆地方”之说。一、二层为方形,三至六层为棱柱形,七层为圆形;每层都有四个拱窗,四个券门,石雕飞檐。室顶砌成叠涩穹窿,各级有鱼尾状上翘的石质塔檐,悬风铃;塔顶为空心铁葫芦状顶。
GBT36507-2018_365bet开户平台_APPBET365
▲塔身首层由花岗岩石砌成,其余六层由青砖砌成。
整座塔形制雄伟,结构精严,常宁人皆以其为故乡标志,言其“固塔山之灵气,培常邑之人文”,故常宁人才辈出,因此景点定名为“古塔培元”。为常宁城中唯存古迹,省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是谁建造了培元塔呢?唐训方(1809年--1876年),字义渠,今常宁市兰江乡人,湘军重要将领,历任襄阳知府、湖北督粮道、湖北按察使、湖北布政使、安徽巡抚、湖北巡抚、直隶布政使。就是他,“捐廉金二万”建造了培元塔。
▲隔河远望培元塔。
《同治常宁志》“卷十二·坊塔”篇的详细记载,“培元塔,城西四里罗汉石。同治五年县绅唐训方建,唐绳武、殷盘监造,塔地基张泽清捐。”志书将塔的位置、建造年代、建造人、工程师、地基提供者写得一清二楚。
唐训方为什么要在这建塔呢?《同治常宁志》记载,源于“邑治文庙前缺一火星,宜建塔以补之。”明清时期,河边建塔都是出于镇风水、防水患、作航标的目的。李元度后来在唐训方的行状中也称,唐训方在“少时闻县中科第中衰,于形势当于某方建浮图,工费毓钜,孰有能成之者。至是乃独力营造,赀逾万金。”即唐训方在少年时代听说县内科举衰败、人才较少,应建宝塔来固本培元、培养风水。但因耗资巨大,乡里一直未能实施。为此,唐训方后来不惜以一己之力独揽,“捐廉金二万”建成培元塔,从而“一以锁双江口合流之水,一以控白面石远峙之山”,以便“地势崇斯元气固,元气固斯人才兴”,热切期盼着家乡多出人才。
只是始料不及的是,唐训方这一不小心就露了财,让他背上了贪污军饷的“黑锅”!流言传开来以后,唐训方被越描越黑,有些错误认知甚至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......近年来,通过翻阅古籍古书,并没有查处唐训方有任何贪腐记录。
“廉金”,就是雍正时期皇帝特批给地方督抚们的一笔重大补贴,也叫“养廉银”。学者张宏杰曾考证,当时总督每年的“养廉银”为1.8万两白银,巡抚为每年1.5万两白银,布政使和按察使为每年1万两白银。唐训方自咸丰九年(公元1859年)至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的九年多时间里,辗转担任过湖北布政使、安徽巡抚、湖北按察使、署理湖北巡抚、直隶布政使等要职,“养廉银”可见是相当大的一笔收入。所以,唐训方捐“廉金二万两”建培元塔,并非什么难事。
▲默默地镇守在江边。
伫立宜水岸,临水听风,看残阳徐落,赏皓月当空,培元塔倒映水中,塔影历历,其情其景,是为臻美。登高远眺,滔滔宜水,巍巍古塔,构成了壮丽的画面,令人精神振奋,顿生无限自豪之情。
历史的烟尘已淡,多少风流人物,已随滚滚江水远去,惟有培元塔依然默默地镇守在江边,见证着常宁发展的历史,以百年岁月守护常宁文脉!
>>我要举报